以微课堂学习群
奥数国家级教练与四名特级
教师联手执教。
考点十 鉴赏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技巧
一、常见问法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画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4.画线句有什么含义(或言外之意)?
5.本文在语言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
6.请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7.本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8.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解题技巧
初中教材所编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在语言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值得品味和鉴赏。鉴赏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技巧的具体要求有:品味精美语句含蓄丰富的深层含意和抒情色彩,品味语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修辞效果,品味语言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品味重点句子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等。
鉴赏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技巧,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鉴赏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技巧,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赏析塑造人物的手法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2.品析修辞方法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反向、设问等修辞方法,要能辨析文言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言语句的修辞方法,既要扣住该修辞的基本作用,又应结合语境来品析其作用。
3.品析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议论句、抒情句常起画龙点晴、揭示主旨的作用,描写句常具有生动形象、优美动人的效果,应注意重点品析。如《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4.品析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烘托、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5.品析语言特点
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品析、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
6.品析炼字炼句
古人作文讲究炼字炼句,阅读古文,要注意品析作者炼字炼句的技巧和作用,要特别抓住那些精警传神的词语和言简意丰的句子予以品析。
鉴赏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技巧,务必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表达技巧总是为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因此,分析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或效果定要紧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泛泛而谈。
三、典型例题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题目1.下列选项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调素琴,阅金经。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技巧的辨析能力,具体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讲究对偶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鲜明特色,要求前后两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根据对偶句式的特点,不难选出答案。
【答案】a
题目2.“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两句脸炙人口,请作一点儿赏析。
【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辨析所鉴赏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原文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品析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示例:这两句话对偶工整,意境优美。“上”“入”二字,化静为动,比拟生动;而且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机盎然。这两句描写出陋室别致幽静、清静宜人的自然环境。
题目3.结合下面的材料,体会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子欲居九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深层含意的理解能力。所谓句子的深层含意,是指有些句子除了能够表达出字面所具有的意思之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字面所没有的意思,即言外之意。本题要求体会孔子的话的言外之意,既要考虑它的出处,又不能脱离整篇文章的语境。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虽然只引用了孔子答话的后半句,略去前半句,但是语意蕴涵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如果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简陋了。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题目:简析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表达技巧。先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再分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技巧。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廖廖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参考答案】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自然,不渲染,不雕饰,廖廖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作者先从大处着笔,描写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接着,作者落笔眼前,描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上文的“一白”形成对比,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四、对点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题目:本文中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示例一:“撒盐空中”一喻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撒盐空中”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写出了雪花轻盈的姿态,有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解析】本题属于赏析句子的题型,主要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需要运用“文体判定法”“语言分析法”解题。先要表达观点,肯定哪个比喻句好。然后结合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和喻体的表达效果分析,盐与雪的颜色接近,属于形似,但雪花是可以飞舞的,盐却做不到,属于神似不够;而柳絮虽然颜色不接近,但是轻盈飞舞的姿态却和雪花相似,并且有美感,容易激发读者想象力,而且柳絮是春天的事物,以温暖的春天的事物比喻冬天的雪花,反差大,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又迎合屋内的气氛,十分精妙。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观点作答,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题目1:结合全文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解析】文章第一段以记叙开头,接着描写西湖雪景;第二段先叙事——湖心亭奇遇,最后议论。写景、叙事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题目2: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参考答案】画龙点睛,深化意境。说明对此迷人雪景“痴”迷的人不是只有作者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从船夫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垠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题目: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示例一: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示例三:“盖”是“原来是”的意思,一个“盖”字使文意陡然一变,让读者惊悟,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
示例四:绘景以虚写实。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色之清了。作者以虚写实,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解析】可以从修辞、用词、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题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言外之意: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志趣。这句话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山丽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清高。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题目1:简要赏析文章第二段的写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示例二:动静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显示了江水的静态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显示了江水气势磅礴的动态美。
示例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用夸张手法突出水的清澈、深邃;“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夸张、比喻、对偶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之湍急。
题目2: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本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示例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
示例三:“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
示例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实写了眼前之景,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虚写,表达了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题目:文段理解。
(1)甲文写____景,以______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饮斗歌(意对即可。若只扣住“聚饮”或“赛歌”一个元素不得分)
(2)答案示例:①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③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答出其中一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即可)
【参考译文】【甲】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来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稍微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闪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叠叠,(河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地好像镜子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空下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得好像刚擦过一样,鲜艳光亮,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才刚刚梳过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高约一寸左右。游赏的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经常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然而徒步行走就会有汗水流出湿透脊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闲自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鳍之间都透出喜悦的气息。(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没有觉察它啊。
【乙】虎丘离苏州城约七八里路,那山上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苏州城的缘故,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季节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中间,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尤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题目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这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作者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过上先民那样与世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希望统治阶级减轻人民疾苦,给人民以安宁、团结。从一个侧面反映也五柳先生对黑暗现实厌恶的态度。
题目2: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议论。作用是画龙点睛,概括人物本质特征,揭示全文主旨(引用名言赞颂五柳先生,通过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
【参考译文】不知道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他)生性喜爱喝酒,但因为家境贫困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喝酒时总是开怀畅饮,希望一定喝醉。醉后就回家去,一点也不留恋,说走就走。住处只有堵墙壁,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和烈日;穿着粗布短衣,还打满了补丁,缺吃少喝,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先生却安然自得。(他)常常写文章自我娱乐,稍微透露自己的志趣。(他)忘记了世俗得失,准备用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度过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因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因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是上古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上古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谪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题目1:第5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表达方式:议论。作用:①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②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③勉励友人;④点明中心。
题目2:作者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希望他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题目: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本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借景抒情。借三峡四季美景,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从全文看,文章开篇写三峡七百里的山势属于静态描写,写夏水暴涨属于动态描写。从局部来看,“素湍”“回清”是动态描写,“绿潭”“倒影”是静态描写。
示例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山的连绵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峻、连绵,江面之狭窄。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题目:赏析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参考答案】(1)示例一:用对偶手法写居室环境,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示例二: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写居室清幽宁静的环境,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示例三:“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景物的喜爱之情。
示例四: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
(2)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摆脱喧嚣生活、繁杂公务的欣喜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以及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采用类比写法,用古代名贤高雅居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4)①用反问句式,突出主旨;②引用孔子的话,强调陋室不陋;③把“陋”放在“有”前,强调陋室不陋。